跳转至

人人都爱写科幻

文 急炒

上次写我与科幻的回忆文卡在了上一届星火杯出结果之前。那时我正值意气风发之秋也。随后那篇回忆文被河流删删改改,与他的沟通很是阻塞,但最后至少还是登了上去。

随后我在某个科幻群里看到了《依尘》。它的剧情配上严谨细致的公式点缀,令我这个学理工科的人心潮澎湃。虽然大家都在骂这篇连续刊登三期的小说,但是我坚信它能评上中国的最佳科幻,写的不好怎么可能会连占三期版面?

历经期末周的摧残,总算也是有暑假放,我在半个月里写了两篇小说。一篇是经典的中国传统文化科幻,另一篇是纯猎奇科幻。我兴高采烈地把他们投了出去。这种回忆录也没必要什么线性叙述,我便在此直接公布结果。那篇中国传统科幻我投给了一篇杂志,本来合同都签了,结果一直等结果都没消息,后来知道整个杂志的编辑部都被换了;另一篇大家都说好,然后每次都差一名得奖。投了不知道多少次,现在直接放弃了。

我照样在暑假购买了《2022年中国最佳科幻作品》,姚海军选出来的。第一篇是宝树的《人人都爱拍电影》,感觉放在第一篇就是奠定了整本书的主基调。我看到第三篇就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慨之情把它丢到了一边。很难用语言描述这几篇文章给我带来的震撼。它们然后我深刻了解了什么叫做中国一年被精选出的最佳科幻的模样,也让我脑海中对这几个作家产生了更加广阔的理解与思考。

我已经陷入了一种及其奇妙的状态,我甚至主动购买鲲鹏奖的作品集。我常常在想,究竟什么样的小说能获奖,什么样的小说能出版?

在去年星火杯我拿了两个三等奖,尽管觉得有几篇是在不配得奖,又有几篇没拿奖实在可惜,但至少还是拿到一笔小钱。我写没必要装高尚,我就是想搞点钱买模型,出勤打 maimai 。我签了一份出版的合同,一年过去了都没消息,不知道把出版社告了有没有违约金拿。今年当了个评委,评得要死要活,还是推断不出为什么那群人要夸这几篇文章。

不管你怎么宣传,中国科幻的事实就是这样。尽管雨果奖办得轰轰烈烈,《时空画师》和《零重力报》高高兴兴地拿奖,三体电视剧播出,流浪地球电影打开科幻新大门,但然后呢?好几个科幻奖项跑路,数个杂志取消科幻栏目,几个著名的平台都“转型升级”,新的作者没有地方发表自己的作品,作为行业绝对领头羊的《科幻世界》屡屡被骂。不说他们日常的杂志,就看一年一本的精选集,你都不知道他们选取文章的标准是什么。目录里常常出现老作家的名字,不知道是被约稿还是如何,总感觉有些作品质量平庸,有损他们形象。在写这篇回忆录的时候,碰巧在b站刷到了一个视频,大致就是吐槽现在的《科幻世界》不好看了。底下有一条评论,说现在写科幻的作家其实很少,它每个月还要组出一本高质量的杂志很难。但就我个人感受,写科幻的作家绝对不少,否则鲲鹏杯也不会每年收到近两万份稿件;科幻世界也绝对不缺稿子,所有刚开始写作的科幻新作家第一个知道的投稿平台绝对是科幻世界。我身边一堆人天天往里砸稿件,他们审稿周期都从三十个工作日延长到九十个工作日,你和我说他们缺稿件组不出来高质量杂志?

碰巧,我在网上搜索到了博峰文化在2024年出版的新科幻图书的公众号(因为我自己的书照道理也是2024出版,我便高强度自搜)。心血来潮,我便简单统计了一番。纯手数,数目略有偏差属于正常现象。2023年出版科幻书目25本,17本为刘慈欣等老一代科幻作家的集子又结集出版;2022年出版28本,4本外籍作者,16本刘慈欣等著(中国科幻天团典藏系列),两本星云奖集子;2021年出版19本,阿缺3本,刘慈欣流浪地球系列纪念版4本,征文集子4本,剩余为较新作家个人集子;2020年出版4本,全是老作家;2019年出版5本《莽荒诡境》,2017出版13本科幻中国(老作家精选集)。这个出版的比例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去国家图书出版网站上以“科学幻想小说”为模糊关键词搜索,共有7019个结果,作者为“凡尔纳”的有1528个,“儒勒·凡尔纳”为618个,“杨鹏”为270,“威尔斯”112,“刘慈欣”89.

我很难说我从这些数据中得到了什么。我当然理解出版公司要赚钱,肯定得出大家都听过的作者的名字的书。你出某些新作者的集子真没什么钱赚。科幻是个小圈子,这个圈子喜欢看书的人是一部分,喜欢买书的人又是更小一部分,喜欢买没见过名字的新人的书那不是更是凤毛麟角。

至此我也理解了为啥我的书一直没有出版了。

中国科幻更是这个圈子的小部分。这个部分小到只有三家龙头便可操控全国科幻风向,或者说扰乱风向。作为一个写作者,我常常需要阅读以及在某平台发布的作品来辨别目前的写作倾向,换句话说,什么叫做好科幻。是有一个非常新颖的点子?还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抑或是这些都不需要,就只需要作者大秀文采,用缠绵悱恻的句子铺满全文?哦不,你说对对对,我们需要通俗文学,哦你说错错错,我们需要优美到滴水的语句。我只能说又昔(龙图)。科幻目前的各个比赛,发表平台就是给我这样的感觉。“为什么?为什么这样的也能拿奖?”搞多几次就开始怀疑自己的审美。

最近听说三龙头之一要去搞影视化,我就想到那些科幻电影。在学校我上了一门课,叫《科幻作品与当代科学争议》,这个作品当时除了《三体》,全举得是各种科幻电影的例子。作为一个科幻迷,我几乎一部都没看过。询问社团里的几个朋友,都是如此。我就在想,科幻电影的受众,和看书那一批科幻迷的受众,真的是完全重叠的吗?又是哪边更广呢?《流浪地球》两部电影的上映,虽然我本身蛮喜欢第一部,对第二部评价不高,但我见过太多的原著党喷这两部电影都胡乱改编和存在大量细节错误。同时还有三体网飞和三体腾讯,我也听到了“你这乱改编算什么东西”和“你只敢照着原著拍算什么东西”两种声音。此外还有科幻游戏,科幻动漫。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刚好看完了《赛博朋克·边缘行者》,同时我也在玩《赛博朋克2077》,毫无疑问,这部动漫和游戏的受众覆盖面是远大于“科幻迷”这个群体的。我能理解,影视化的目的是让科幻更加破圈,但科幻作品天马行空的想象必然给影视化添加了更多的难度,相比于古装剧或者职场恋爱剧。但是受众是变得更加大还是更加小,受众的中心是否产生偏移,或者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支持一部作品的影视化,我都觉得有待仔细考虑。

我是没有想到,一年多前我写下那篇《交集不为空》的那一刻,我的科幻写作之路就快接近了尾声。自己仍然能够经常冒出些好玩的点子,但实在没有动力将他们记录下来。常常某天心血来潮写个开头,便再也不去打开那个文档。很多人说,创作是为了表达,我曾经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这个所谓的表达,你写出来了,又能表达给多少人呢?说实话,我真觉得刷短视频比看一篇科幻有意思多了。

什么是一篇好科幻?我觉得需要一个逻辑自洽的让人产生新奇感的点子,有质感的文笔,几个塑造优秀的人物,一个能让人产生记忆点的精彩故事,一个能引发人回味或思考的内核。

你觉得呢。

他们觉得呢。

当然,在这段时间,我还是有几个瞬间让我重新感受科幻的温暖。我把我之前发表和得到的一些奖项去评了奖学金,有一篇为一首歌写的小说刊登上了杂志,下定决心搞了一本社刊。

挺好。

评论